艺体之声

新闻圆桌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更“健康”?

发布时间:2007-10-15 浏览: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期主持:柴葳(本报记者)

  访谈嘉宾: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郭鸿(北京宏志中学校长)

       张阿玲(学生家长)
  
  [本期话题]

  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与学生成长

  近日,某地教育部门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对不规范、不科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象出重拳,除了要求各中小学校原则上不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外,即使确有必要,对心理测量鉴定结果也要严加保密,不能公开发放给学生和家长,对泄露测量鉴定结果的人员要批评教育甚至给予处分。

  不能以承包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委托给医院,不能将出现自信心问题、情感问题、学习问题和人际沟通等一般心理困扰问题的学生一律送往医院进行药物治
疗,用医疗模式取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规定,也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医学模式心理治疗之间的微妙关系浮出水面。

  心理测量是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医学模式能否替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邀请心理专家、学校校长和学生家长共同展开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失范,关乎学生健康心理机制的形成

  主持人:某地教育部门出台的这个通知,实际上是针对某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一些不规范行为,提出的全面规范。但多数新闻媒体在转发这则报道时,都突出强调了对心理测量和测量结果泄密的禁止性要求,舆论焦点高度集中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伍新春: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不规范做法,有可能给学生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保护学生的意识。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基本保密原则,心理信息的披露应该有规范的机制,假定通过心理测验或心理辅导,发现学生有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倾向,是需要向相关部门报告的。但如果没有达到这么严重的程度,就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我们去一些学校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时,学校会把所有学生的心理档案摆出来给大家看,证明自己在这方面实实在在做了工作,这实际上就是违反了保密规范。

张阿玲:如果公布的心理测量结果比较正面,对孩子的成长构不成伤害,我可以接受;但如果公布的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负面影响的测量结果,作为家长肯定接受不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可能不懂得这些对他有不好的影响,但这样做可能会因为周围环境压力的增大,对孩子的性格、自信心、价值观等造成伤害,让孩子感觉被周围的环境所抛弃,感觉自己不如别人。这些对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会影响他一辈子,也会影响孩子认知事物的态度和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全体性,医学模式无法替代

  主持人:在一般人看来,医学模式的心理治疗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就是专业性。那么,医学模式的心理治疗能够取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吗?

  张阿玲:不能有点问题就把孩子送到医院去!我孩子上小学时,在学习态度上有不少小毛病,比如完成作业不及时等。当时有人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心理测量,对症下药,周围也有家长这么做了,我就不太赞成这种做法。因为在大家的意识里,有病才求助医院,如果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对他无疑是更大的伤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伍新春: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面向所有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与医学模式上的心理治疗不是一码事。正如人有病了才去看医生,人有了重大的心理障碍和疾病才会求助于医院的心理治疗。国内心理健康教育的早期发展确实是借助于与医学的结合,但发展到今天,医学模式向学校的渗透已经成为一些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障碍。医疗模式的心理治疗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学模式,首先看对象有什么病。而少年儿童面对的是成长发展中的问题,应该更多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是教育、引导的含义,而不是治疗的含义。

  郭鸿:这涉及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问题。面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复杂情绪,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起到一个早期发现、及时疏导的作用,和家庭教育的沟通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所了解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类似医学模式心理测量的情况并不是特别多,这些测量结果除了可以做案例跟踪,还可能成为相关领域科研的第一手素材,但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疏导、帮助学生面对成长的困惑。

  专业化的心理教师队伍,为心理教育开启健康之门

  主持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那么如何开展才是科学、有效的?

  郭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多渠道的,因为学校专职的心理教师数量很少,和学生接触的机会也有限。我们学校就尝试过由心理教师为班主任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让班主任在掌握了一定心理知识的情况下,行使部分心理教师的职能,在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困惑方面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毕竟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最多。此外也应该给心理教师搭建更好的专业发展平台,这样既能降低心理教师的流失,也能吸引更多专业素质高的人才加入心理教师的队伍。

  伍新春: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正常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其他教育的一个基础。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很难全身心投入学习,很难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我们现在在大学生中出现的很多问题,真正的根源都是在中小学或家庭、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心理教师队伍,同时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把工作重心前移,及时发现、预防、干预中小学生的心理困惑,应该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中国教育报》20071015日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