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物语——第三期:青少年学习心理
A版:
天生我材必有用——养生的心理调节
对不会学习的人来说,学习是一件难事。但对会学习的人来说,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反而一天不学习,就会觉得虚度了年华。如果你觉得是一件难事,那你一直都在做学习的奴隶;如果你认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那是因为你已经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活到老,学到老”就是一种视学习为快乐的人生态度。
在中国自古以来以来已成定式的教育理念中,无论家长、老师,还是我们自己,都太习惯于
用尖子生和差生,好学生和坏学生来评价同学和自己。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学生算是差生呢?学习不好,调皮捣蛋或者不够聪明就是差生了吗?其实这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差生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心理方面看:有的学生不懂得未雨绸缪,认为现在就努力还为时过早,从小学开始,自己一路都是靠“临阵磨枪”“开夜车”打拼过来的,现在就“苦读”不划算,等到考试时再说,因而成绩难有起色;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可以,但是一到考试就紧张得要命,甚至行为失常,越是大考试,情况越是严重;有的学生拼命努力,却不是学有所成,而是受够了失败的打击,以致面对学习产生厌学心理。
作为“差生”,要明确学习的意义,尽可能地减少厌学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改善学习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首先要仔细分析自己的特点。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切忌盲目追随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其次要有信心。“差生”的定义无非就是考试成绩差而已,但不一定在其他方面也差;还有就是不要急功近利。一次失败不代表你以后会一直失败,要告诉自己:没有关系,这次不行,下次一定会提高的!
冲出厌学的心理牢笼
厌学是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他是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对学习的课程或者授课老师不兼容的消极情感的外泄。厌学主要发生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他们不能得到家长的肯定与老师的重视,于是对学习缺乏动力与自信,更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相反,他们的学习常常与批评、责骂等负面的体验联系在一起。
导致青少年产生厌学的心理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此对待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容易走极端,或者过于严厉要求,或者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造成不良影响。二是办学理念误区。在中国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导致学生畸形发展,心理负担加重。
青少年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对学习兴趣的严重缺乏。心理学认为,心理准备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从心理上对某一内容预先喜欢,坚信自己一定会对即将要做的事情产生兴趣,并且开始精神振奋地着手学习,这样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B版:
是苦学还是乐学
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兴趣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渴望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合理求得到知识。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本是件能给你带来无穷快乐和无比幸福的事。只要你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发现原来学习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你付出一点点,它能给你许多许多。你的学习欲望、学习效果就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每个同学都要坚定一个信念:眼前的学习机会失而不返,务必珍惜;学习完全是自己的事,“我要学”才能使你体会到无穷的快乐,“要我学”则只会徒增烦恼。
应对上课走神问题
所谓“走神”,在心理学上则称之为注意力不集中。什么叫注意力?心理学认为: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大脑把全部精力都倾注于这件事而不去关注其他事情或问题。学习时,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观察得仔细、全面、深入,记忆得准确、迅速、牢固,思考问题敏捷、深刻、连贯,才能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上课会走神的问题,其实是很多同学存在的普遍想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产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能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老师所讲的知识未能被学生理解消化。二是经常被无意注意所控制。三是在听课过程中,联想到与上课无关的事。四是过度疲劳而无法集中注意力。
青少年学生如何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呢?
自我暗示法。自我暗示能够激发内在心理潜力,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克服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可以在学习时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不要分心”“努力听讲”;也可以找几张小卡片,在上面分别写上:“专心听讲”“不要走神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句子,然后把它们放到你平时容易看见的地方。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心理学认为,人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滞不前的现象,在练习曲线上出现近于平缓的一部分线段,即“高原现象”,亦称高原期。而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方法不当。二是意志力的薄弱,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三是长时间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致使学生产生疲劳厌倦的消极情绪。
那么青少年学生怎么克服这种高原现象呢?
首先,你要改变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学习方法陈旧和思维习惯僵化是导致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的最主要的障碍。
其次,对自己产生的悲观、抑郁、焦躁的情绪不要压抑而要疏导。可以找知己倾诉或参加文体活动等转移注意力。
再次,每天的学习任务一定要适度。一般来说,刚开始应安排中等难度的学科,然后再配以最难的学科,最后关注容易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