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策略
离高考还剩80天左右,新问题旧问题交织在一起,许多同学出现严重的焦虑现象。为了很好的帮助学生解读焦虑,我对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备战高考心理小调查,在进一步走进学生真实备战生活当中之后,我真切的感觉到,最实用的心理帮助是备考策略之重。
这次调查的核心问题稍许有一点变化。除了依然是主题的学习问题,成绩问题外,出现了以下集中反映的情况:
(1)相当一部分同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理疲劳现象,“总是感到困”“想睡睡不着,即使睡了又多梦,第二天起床时很乏”
(2)记忆力下降,理解能力不如以前,注意力不集中,模拟考试成绩徘徊不前。
(3)压力很大,但自己在一些模拟大考中却紧张不起来,感到头脑发木,浑身无力。
(4)感觉时间不够用,体力不够支。
。。。。。。
问卷调查结果集中反映出了同学们对学习技能之外的备考状态的困惑,以及急于解决种种不良状态的的心情。下面让我们从生理心理学原理出发,探寻备战高考新策略
一、注意体育锻炼,储备必要的体能
备考进入目前这种阶段,考试既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又是心理上的竞争,更是体能的较量。谁能将着三项很好的整和,坚持到最后,胜利必定属于他。充沛的体能实际上是迎考复习的基础,而体育运动是增进和储备体能的一大法宝。
通过对2000年我们学校8位考上北大、清华学生的调查得出这样的结果,8位当中不论男孩女孩都有一个特点:爱运动。在最后三个月的备考中,他们始终坚持适当的运动,即使睡的很少(6个小时左右),却都能保证良好的状态。
脑组织是具有复杂机能和旺盛活力的器官,消耗的氧气和血液很多。据研究,当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时,大脑所需的血液量比肌肉多15—20倍,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25%,因此,脑组织对缺氧、缺血很敏感。比如我们困的时经常打哈欠,这就表明大脑缺氧需要休息了。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包括改善心肌营养状况,使心肌发达,心壁增厚,心输出的血量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呼吸肌发达,肺活量增加;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增加;这三方面可以综合改善脑血流的供给,使神经细胞获得更充足的的能量物质和氧气的供应,从而使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在紧张的复习中获得充分的营养保证,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当然,高考生不可能像平时一样抽出大量的时间来进行高强度的剧烈体育活动。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一些低强度、舒缓的活动方式,比如步行、慢跑、短时间的球类运动等都具有不错的改善体能、缓解压力的功能。
但是,有些高考生为了迎考,紧张复习,大有一刻千金之感,连必要的体育锻炼都停止了。在我的调查中就有这样的问题“营养增加了,体重上去了,智力下来了”。殊不知,放弃体育锻炼是不利于高考生取得好成绩。因为长时间看书、做作业,会造成大脑皮层和身体某一部位的疲劳,这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活动、休息来调节和恢复。从生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兴奋和抑制是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譬如当你看书复习时,大脑皮层中视力、理解、记忆、听力区域的脑神经就处于兴奋的工作状态,如果复习时间过久,这一区域的脑神经就会转入消极的抑制状态,使人头晕脑胀,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进而影响学习效果。而体育锻炼能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合理交替,避免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并且按大脑皮质功能轮换的原则,可以消除脑力疲劳,这对学习负担很重的考生无疑是极其有利的;适量运动还可以使原来兴奋的那些神经细胞抑制得更完全,休息得更充分。因此,在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10—20分钟的体育锻炼,使脑神经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恢复,再进行复习,学校效率便会明显提高。
此外,在调查中还有一些学生说“总感冒”“没食欲”。适当体育锻炼可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可以提高食欲,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对用脑过度造成的失眠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运动一定要适中,不宜做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以避免劳累过度,影响晚上的复习效果。
二、注意合理作息,适度用脑
据有些高考生讲,自己在面临大考时自己却怎么也紧张不起来,激不起最后一博的劲头,反而感到头脑发木,浑身无力。这种现象称为“应考疲劳综合症”,特指考生在复习应考阶段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和考试压力大,造成生理机能紊乱和心理情绪紧张过度而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疲劳症状。其主要表现有疲乏困倦、肌体无力、体力下降、睡眠不好、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理解和思维能力下降等。
出现这种症状主要是因为他们经过较长时期的苦读,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些疲惫不堪,大脑接收的信息过多和负荷过重,造成了一种保护性的抑制。在学习的时候,大脑所主管视、听、读、写以及有关记忆、分析等功能区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大脑任何部位的兴奋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原来的兴奋区域的兴奋就会减弱,抑制就会加强,兴奋开始向抑制转化,就会产生大脑的疲劳,出现困倦、头痛等,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作息安排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也正是如此,很多高考生在临考前为了争时间而拼命地开夜车,并挤占了休息时间,结果却得不偿失。
合理的生活作息就是科学用脑,能有效地节省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损耗,预防疲劳,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第一妥善安排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建议把休息时间排入你的复习计划中,不要吝惜给自己休息的时间。比如,每天吃过晚饭后看看电视新闻或翻翻报纸,不仅可达到休息、放松情绪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些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有助于高考答题,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建议高考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定出合理的作息时间。原则,如果半个小时解不出一道题、看不进8K的一页书,记不住16K纸上的内容,那就去休息。千万别不舍得休息,那大脑这个硬盘就会永久受损,这样会得不偿失。第二保证适量的睡眠。美国教授威廉·德门特说:“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睡眠时大脑给肌肉重新注入能力而全力工作。谁如果在清晨起床时感到关节僵直浑身疲乏,那么说明他睡地不好。如果温习功课的时候,眼睛发涩,困乏不堪时,尽量不要考咖啡、茶来提神,小睡一会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建议考生朋友们每天一定要有午睡,时间不必太长,可以控制在20—30分钟,这对消除疲劳极有好处。第三多感官参与复习。通过大脑的信息感知通道主要有六个:看、听、尝、触、嗅、做。我们正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所看、耳朵倾听、口舌所尝、鼻子所嗅、身体所触、动手所做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椐有关研究表明,单独的依靠耳听能够记住全部信息量的15%,单纯的依靠眼看可以记住25%,如果视听结合能够记住全部信息量的65%。所以在复习中高考生朋友们应该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以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在复习英语单词或句型的时候,如果仅是单一的听或看,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而一边看、一边听读,而且配合手写,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记忆效果则要好的多。
三、利用生物节律,提高用脑效率
对于生物节律,我们也许不会陌生。在大自然中,每一种生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息时间表”,人类也不例外。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生物节律有智力节律、情绪节律和体力节律之分;其周期又有日周期、月周期和年周期之分。生物节律的变化是周期性的盛衰变化,当人处于生物节律的“高潮期”时,体力充沛,精力旺盛,表现得生机勃勃;情绪饱满,精神焕发,心情愉快、乐观;头脑灵敏,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表现出强烈 的创造力,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相反,当人处于生物节律的“低潮期”时体力容易疲劳,做事拖拉,畏怯;在情绪方面则往往表现为喜怒无常,烦躁,意志沮丧;智力上则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健忘,判断力下降等。
当然,生物节律并不行为的唯一决定因素;生物节律的活动也会受到环境变化和人的意志力量的影响。我们研究生物节律的目的只是在于更好地利用生物节律来安排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我们处于高潮期时,就应该充分利用自己良好的“竞技”状态,博学强记;当处于低潮期时,就应该利用意志力来努力消除生物节律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注意休息、锻炼和营养,注意用脑科学,如变化学习方式,轮流学习不同的内容,使大脑的各个技能区域交替活动,劳逸结合,这样就可以使大脑仍然能够有条不紊工作,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人的心理是一个广阔而又神秘的世界,我们在这一片沃土上要学会播种更要学会收获。平常我们总是声称心理调试多么多么重要,可实际上按调试方案去做的,坚持去做的又有几人。广大的考生们,既然有那么多人研究总结出来的心理调试方案,而你又急待改变不良状况,不妨拿来用用,切记“扬弃”原则。
上一篇:调出应试好状态